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
“当无辜者在一方,而罪人们另一方时,这叫怍什?”
“我不知道,小姐。”
“动动脑筋,傻瓜”
“我不如道,小姐。”
“如果人们将—切毁灭,一切都已失去,大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日清新……”
法国电影艺术家戈达尔在其故事新编《芳名卡门》的结尾处写下的这段对白,使我无法释然。
卡门小姐———位美丽、热情、任性、富有女性特有生命直觉的女孩子,身饮冲锋枪弹,躺在血泊中,以最后一丝生命的气息,提出了两个在我解答不了的问题。人类的历史、个人的生存都受到这两个问题的严峻拷问,然而,死者毕竟已经死去,活着的人在死者的问题中活着,而且,太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旧清新……
今年一月,我第一次看电影《芳名卡门》。
正值二十—世纪的苦难标志之一——舆斯维辛集十营解放四十五年之际, 卡门小姐的临终提问,使我想到在奥斯维辛惨遭人幸的成千上万死者。“解放”一词的意义已显得苍白无力,它毕竟无法让死者复活.亦不能保偿无无辜者遭受的折磨。在奥斯维辛死去的无辜者中,不知有多少年轻美丽的少男少女。
奥斯维辛的罪恶不仅是西方人的耻辱,也是中国人的耻辱;奥斯维辛的不幸,不仅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因为,它是人类犯下的罪恶;而且是有知识的人犯下的罪恶;亦是人类所遭受的不幸,因而是属所有人的不幸。只要是生存着的人,都无法摆脱它的阴影。
中国人同样处身子卡门式的带有绝对普遍性的问题之中。我们与奥斯维辛苦难的关系。绝非所谓国际主义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existenzial)的问题。
奥斯维辛事件以后,西方思想通过哲学,神学和各种文艺形式,—直在沉痛地反思奥斯维辛的罪恶和不幸。
卡门式的问题尽管是至今无法回答的,却也是不可搁置的。活着的人当与无辜死者同在,难道我们与奥斯维辛以后的苦难反思无关吗?
一、奥斯维辛以后
在西方的思想著作中,“奥斯维辛以后”(AfterAuschwitz)已成为一个专门术语。以此为题的专著,就我所见,不下十余种。
如法国哲学家利科(P.Ricoeur)所言,当今哲学面临恶的决定性挑战。
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T.W.Adorno)是最早将“奥斯维辛以后”作为一项哲学课题提出来,也是在这种苦难反思中最富有深度的哲学家之一。阿多尔诺的名言:Nach Auschwitz gibt es kelneGedichtemehr(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至今仍未失去鸣声悲切的分量。
阿多尔诺感到,奥斯维辛对他首先是个人自身的主体性痛苦,尽管阿多尔诺在纳粹时代流亡美国,未曾尝过集中营之苦,他仍然感到奥斯维辛关涉自己个人生存的理由。他对自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奥斯维辛以后是否还有理由让自己活下去?在奥斯维辛以后继续活下去,已多少使冷漠成为一种主体性原则,怀疑意识作为对野蛮经验的必然反应,也具有了正当性。
然而,当人们由生命所迫继续活着时,就必须负起一种责任,使奥斯维辛不再重复。
作为哲学家,阿多尔诺把这种责任引入其形而上学的思考,并把奥斯维辛作为其哲学的基本经验来看待。《否定辩证法》一书中,“形而上学的沉思”一章的开章标题即是“奥斯维辛以后”。
阿多尔诺认定:奥斯维辛既是惶然失措、深受伤害的世界过程之密码,是从深渊中发出声响的一个苦涩的词,也是历史哲学和认识论的密码。在这一密码中,生活世界接近了预知的恐怖。哲学理应.认清这种恐怖,但它却显得那么软弱乏力。奥斯维辛既无法通过推理逻辑从概念上来把握,人们也无法为之找到哲学的安慰。
不仅如此,在阿多尔诺看来,奥斯维辛也是近代文明失败的公开证明,是一切致力干完美世界的构想彻底失败的标志,奥斯维辛对历史的成就和理想的未来都投下了永不消退的阴影。在此阴影之下,哲学的思辨理性只能处于绝望与痛苦之中,它已明显不能把握人类的苦难和不幸,而被迫只能把社会和历史中的苦难和不幸客观地描述出来,由此才能表达出渴求拯救的主体冲动。
只有记忆的力量和由悲哀与痛苦构成的情状,才是希望的超验之光的酵素。
奥斯维辛不仅迫使哲学不能从表面现象理解历史材料,而是要摸清历史发生的深隐结构,而且迫使哲学之思禀具一种绝对必要的品质:以苦难记忆为基础的主体意志。唯有如此,哲学才能在已被践乱了的存在踪迹中寻到自己的生存位置。
二、无辜负疚
奥斯维辛以后,活着的和将要活着的人的生存是负疚的。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负疚,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负疚,正如奥斯维辛是生存论上的.苦难和耻辱记号,而非一种地域性或民族性的苦难和耻辱记号。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记号意味着,二十世纪的罪恶和野蛮是独特的。
以世界理想和人类未来为口实制造的苦难和不幸,已抹去了人的存在基础。一旦我们记起那些无辜的死者,那些被毁灭了的年轻美丽的生命在一方,而罪恶的人们在另一方,我们暗遣年华的生存就受到质询。
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我看过不少。《索菲的抉择》提出了令我至今困思的一个问题:无辜负疚。
尽管这部作品在描写集中营中不堪卒睹的折磨方面,远不如《为时间演奏》(卢/咖n片.加r丁1/n‘)更为凌挫折挽,甚至也不是以描写集中营为主题,但它提出的问题相当尖锐:人的无辜负罪及其对迟来幸福的影响。
在被送往集中营的路上,纳粹强令索菲将自己的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交出,要把他.们送往死亡营。
索菲竭力想说明自己的出身清白,甚至以自己的美貌去诱惑纳粹军官,以图能留下自己的儿女。纳粹军官告诉她,两个孩子可以留下一个,至于留哪一个,让索菲自己选择。索菲几乎要疯子,她喊叫着,她根本不能作出这种选择。纳粹军官的回答是:那么两个孩子都死。在最后的瞬间,索菲终于喊出:把儿子留下。
索菲的抉择使我对萨特先生的自由的抉择说感到抑止不住的厌恶。索菲的抉择表明这种学说至少在生存论上是不真实的。当存在的结构因某些人的作恶而在本体论上带有罪恶性时,自由的抉择是不存在的。卡夫卡很懂得这一点,甚至即便从存在结构的自然本体论性质来看,自由抉择也是不存在的。
人的生存必须抉择,而人又置身于生存的裂伤之中,抉择必然是负罪的,尽管是一种无辜的负罪。索菲的抉择应从隐喻形态来理解,其涵义远远超逾了事件本身。
探深爱着索菲的那位青年作家,希望与索菲远奔他乡,圆成幸福。·入毕竟只能活过一次,任何幸福的机会都暗催残岁。
索菲知道这一点,但她忆述了这段苦难记忆,拒绝了幸福。
体现在索菲这次抉择中的负疚感,源于对无辜不幸的苦难记忆。令人震慑的是,它是无辜的负疚!尽管索菲是苦难的蒙受者,是无辜不幸者,她仍然要主动担起苦难中罪的漫溢。索菲觉得,她已不是一个好母亲,她已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权利。
在汉语语境中,生存品质已被败坏,以人类的解放者自居,以历史的推动者自居,以新世界的制造者自居,连罪责应负的负疚都没有,谈何无辜的负疚!负疚感的缺失,显明了精神质素中最基本的惜感之丧失,这正是罪恶产生的根源之一。我们能说无辜负疚作为一种精神品质与我们毫不相干吗?
《索菲的抉择》末尾那段长时间的索菲特写镜头,我永生不会忘记:泪早.已流尽了,干涩的双眼仍张得大大的,在盼望着什么。
这是苦难记忆的标志。印在这张茹苦蒙辱、涩泪无端的脸上的无辜负疚,向已然被意识形态败坏了的人性品质提出了无声的挑战。
三、爱与死
描写苏比波集中营的电影,我看过两部。一部是写实性的,另一部是艺术性故事片。我更有感于后者,它提出了受苦中的爱的问题。
苏比波集中营之闻名,不仅因它是仅次于奥斯维辛的大死亡集中营之一,更因在那里曾发生过一次真实的大逃亡事件。电影《逃离苏比波》就以这次逃亡事件为题材。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让人颤栗。
在死亡集中营里,异死不是未确定的偶然,它是已确定的现在必然;不是人将走向异死,而是异死已走向人。
如果仅从生命的自然形态来看,二切已不复存在。以致正义、良善、爱在异死的阴影中更显得无凭无端。尽管正义、良善、爱已被历史罪恶和意识形态颠倒,以至于诸多现代主义者对它们的怀疑、解构和嘲弄不无理由,然而在死亡集中营里,却仍有人不忍抛掷正义、良善和爱。
例如:在一个集中营里,十多位难友排成一行,站在其余难友面前,他们曾企图逃离,不幸没有成功。现在正等待现场枪决,当众难友之面,以“杀一儆百”。其中一位年轻的难友突然昏倒在地,他承受不了这种异死。这时,一位牧师走出难友群,申请代替年轻人被枪决。
他被允许了。
在爱面前,异死丧失了骇人的力量。
还有另一种爱。
犹太姑娘丽莎在集中营里爱上了一位俄国中尉,她热情大胆地向这位俄国战俘表示自己的爱情。俄国中尉总是回避这位姑娘,这不是因为在死亡集中营里谈恋爱显得荒唐,而是因为在遥远的俄土有他的妻子和儿女。
直到策动逃离暴动发生的前一天夜里,俄国中尉才轻轻吻过犹太姑娘一次。
第二天,犹太姑娘被枪弹打死了。她没有能越过集中营铁网与附近树林之间的那片开阔地。她毕竟是孱弱的姑娘,从背后射进她体内的机枪子弹,使她轻轻匍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俄国中尉活下来了。
像许多其他有幸逃离的难友一样,他成了审判纳粹刽子手法庭的见证人。但他也是死亡集中营里爱的见证人。 我不知道俄国中尉心里是否曾有过悔意,懊悔自己在集中营里不曾回答犹太姑娘的爱,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地爱她,感到对不起这位在异死的阴影中爱他的姑娘。
爱是真实之发生,而非伦理的规则。伦理规则应以爱的宗教为基础。在爱的宗教中,被钉十字架的爱打破了一切由自然构成的法则,它在神 ,陛的死中战胜了自然性的死,在自然性的死中复活了真实的爱。在被钉十字架的爱之肯定和否定 ——对生命中之肯定的肯定和对生命中之否定的否定中,爱支撑着每一位活着的人无根无据的残身。
人毕竟是人,他既非不死的,也非不朽的。爱应在生之中战胜死,补偿性的爱不在。
四、走进无辜
在电影《逃离苏比波》中,有一幅画面令人震慑:集中营焚尸炉的烟囱矗立在美丽的田野上,背景是绚丽的太阳,空气是那么透明清新……
你觉得这不谐调吗?你觉得集中营的焚尸烟尘污染空气吗?可是,大自然没有提出抗议,它仍然以自己美丽的身躯为人间罪恶提供背景,不曾为人间苦难洒过一滴泪水。
一切自糖哇的存在从来就对人间罪恶和人所遭受的无辜不幸默不作声,它们没有也无法对一切伤害提出指控,更不曾也不能抚慰不幸的悲惨,以至于罪恶和不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不仅大自然如此,历史也如此。如果人的生息最终是建立在自然或历史之上的,人间罪恶和人之不幸就会是自然而然的。
只有超自然、超历史的神圣存在,才构成了对人间罪恶的绝对否定,才能抚慰人所遭受的无端不幸。只有当人的生息在超自然、超历史的神圣怀抱之中有一席之地,人间罪恶和人之不幸才不会是自然而然的。
从近代到现代,人类思想醉心于人之存在的自然性延长:制造技术及其组织、扩大语言覆盖面,并试图从中找到或确立人的终极在性。
人是劳动的生物、人是语言的生物、人是社会存在的生物。结果怎样呢?在二十世纪,人类面对种种杀人机器,技术化的杀人机器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杀人机器,哑然失语,束手失措。奥斯维辛的罪恶就是在技术化和一种特定的话语系统中发生的。由技术组织和特定的话语系统制造的罪恶,在奥斯维辛之前,就已问世,在奥斯维辛之后,亦有更新,,奥斯维辛不过是二十世纪无数诸般罪恶的一般性标志。
无辜者在一方,而罪恶的人在另一方;历史至今没有改变这种现实,大自然的阳光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作为受害的无辜者,至多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而已。
甚至某些神圣存在也默不作声!并不是所有的神圣存在都对人间罪恶提出过指控:形而上学的神圣存在没有;神秘主义的神圣存在没有;“天何言哉”的神圣存在没有;大象无迹的神圣存在没有。
更可怕的是,宗教的神圣存在还为无辜不幸和无端异死提供意义——神义论。在当今时代,传统的神义论再次被哲学和神学提出指控,其根据相当充分。
只有在“各各他”成人的神圣存在不默不作声。他不仅指控人间罪恶,而且亲身走进无辜者之中。只有这位在十字架上成人的神圣存在看到了人们将一切毁灭,但太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旧清新时,感到莫大的痛楚,他无法容忍,因此他要成人,而且自愿选择了无辜受难的方式成人,以便与每一位无辜者相遇。
基督的上帝并末给无辜不幸和无端异死提供任何意义说明,而是以神圣恒在者的身份与人一同受苦受死。甚至艺术家罗丹也懂得:上帝是一位自我舍弃彼岸的他者,他伸向这个世界的手(“上帝之手”)只是一只颤栗的爱之·手,托支着裸然男女瑟瑟的拥抱。正是由于这位神圣存在降身于先辜不幸和无辜负罪之中,从古至今的每一位无辜死者才不允许被遗忘。
五、记忆苦难
在一次神学研讨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科维奇向神学家默茨(J.B.Metz)和拉纳提问:“奥斯维辛以后祈祷是否也已不复存在?”这显然是根据阿多尔诺的那句著名的话加以发挥。默茨为这一问题所震慑,并感到其中的沉重含义。
奥斯维辛对基督宗教同样是一个挑战,“奥斯维辛以后”,基督宗教同样面临着正当性危机:以预定论传统的基督宗教信仰形式,是恰当的吗?基督宗教关于历史意义的传统陈述是恰当的吗?
天主教神学家默茨提出:绝不存在一种能漠视奥斯维辛去拯救的历史意义,绝不存在一种能漠视奥斯维辛去维护的历史真理,也绝不存在一位能漠视奥斯维辛去祈告的历史之上帝。
基督神学必须能够在历史的否定性中去感受历史,即在历史的灾难性本质中去感受历史。从实践——政治的角度记住每一位受难者,应成为基督神学的内在要求。
默茨使得圣经中的memorlapasslonl:(苦难记忆)这一深刻的范畴重新显得极为耀眼。他主张,苦难记忆应成为普遍的范畴、拯救的范畴。
丧失丁这一范畴,人的主体生活就会日益成为人本中心主义,人的主体存在就会日益成为没有记忆的智力和具有柔性功能的机器。因此,默茨迫切地要求基督神学陈说苦难记忆,并为苦难记忆一再进入公共意识而努力。
由圣经展示出的苦难记忆是独一无二的,在一切哲学和其他东方宗教中,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范畴。
苦难记忆既是一种主体精神的价值质素,亦是一种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意识,苦难记忆拒绝认可历史中的成功者和现存者的胜利必然是有9义的,拒绝认可自然的历史法则。苦难记忆相信历史的终极时间的意义,因此它敢于透视历史的深渊,敢于记住毁灭和灾难:不认可所谓社会进步能解除无辜死者所蒙受的不幸和不义。
苦难记忆指明历史永远是负疚的、有罪的。
作为主体精神的价值质素,苦难记忆不容将历史中的苦难嚣入…—个与主体无关的客观秩序之中,拒绝认可所谓历史的必然进程能赋予巧吏中的苦难。以某种客观意义,拒绝认可所谓历史发展之二律背反具有其合法性。苦难记忆要求每—。
个体的存在把历史的苦难主体意识化,不把过去的苦难视为与自己的个体存在无关的历史,在个人的生存中不听任过去无辜者的苦难之无意义和无谓。苦难记忆因而向人性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默茨看到,在奥斯维辛以后,每一个体己不可能将历史中的无辜受难者的存在撇在一边去求得自身的自由、字福和获救。
上帝要求我们记住每一位无辜的死者和历史中的每一次罪恶。
六、难平的歉然
歌德的一位挚友策尔特(Zeher)不幸失去了年幼的独子,悲痛万分。歌德写信用不朽(Unsterblichkeit)的概念来安慰他。然而,歌德自己也马—亡感到,这许表白过于昧然单薄了。
的确,当记起奥斯维辛的无数死难者,忆起在种种人为制造的苦难中死去的无辜者的亡灵,我无法不惘然失语,难写安慰之言:,即便是苦难记忆,也不能使活着的人感到安然,真正的“终究意难平”……我还活着,他们却死了,而且那么年轻,比我年轻……
小的时候,我看《冰山上的来客》,有句话一直不单。
中尉把古兰丹姆救出来,自己中了黑枪,临死前,古兰丹姆对死者说:“i己住我,我叫古兰丹姆。”活着的人竟然恳求死昔记住她,难道不是很荒唐的要求吗?
现在我懂了。让活着的人记住死者,对活着的人来说,仍是一种奢侈,面对无辜的死者,活着的人对生命总是亏欠的。
我只有恳请无辜的死者记住我,因为,他们活着,永远活着,而我是将死的。我属于他们,所以恳请他们记住我。
不管在奥斯维辛,还是苏比波,如今遍地铺满了鲜花,还有为死难者塑的各种雕像。尽管中国离那里很远,我还是想能有一天去到那里,献上几束中国的鲜花。
因为我记得许多无辜死者至今无葬身之地,更没有鲜花,没有墓志铭。我只得把鲜花带去奥斯维辛……〈思想录〉阅读笔记
靠前的章节中,帕斯卡尔批评蒙田的写作——思维混乱(缺乏宗教虔信),回避贯通的主题,因此形成各篇内容的跳跃,〈蒙田希望以此勾画出自己的物质与精神全貌。
〉(帕斯卡尔:蒙田的缺点很明显——谈自己太多)
后面的章节里,帕斯卡尔的“意识流”,至少也勾画出了他在构思(想象)这部书写作时的思维“全貌”。
这是一部具备文物与传纪资料意义的草稿,但算不上能使人足够严肃起来的思考方面典籍。
帕斯卡尔批评蒙田的混乱,在这部书里,他也陷入了同样问题。
对于写作(认真写作)的构思过程的阅读,“有删节”(节制)的写作方式提醒,也与后面的宗教讨论相吻合,这种吻合更体现思维的混乱。
前面他由衷赞扬了自然的写作方式,这种“自然”理解为俗世的比较美的姿态,应该是恰当的。例如他含蓄地否定了戏剧,戏剧在心灵中对情感的希望拔高而造成的世俗迷失。
他的自然行文态度是有,但对于宗教信仰的辩护,太多出自自身的感情,部分遮盖了他的精神(理智)与意志(灵魂的向往姿态)。他隐蔽地,谈自己太多。
前面他说,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道理,有的人主动或被动地,需要自身或者别人的证明分析过程,才能相信道理。
〈这是悟性与技术活的区别,悟道者与哲学家的区别〉显然,在这里,以及后面的关于是否真宗教的思考里,显示出他没有佛经的真正阅读经历,没有从佛教思维里受益,从这一论题也显得客观的全面性严重缺乏。作者有其时代性,也有其时代的地域限制性。
帕斯卡尔的天才一面也显露无疑,在分析基督、犹太、穆罕墨德那些章节里,说他运用了完全是佛教思维毫不为过,他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上帝的幽晦的必要(显示与蒙蔽的双重属性)、不可明见、确实存在等等言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叔本华与尼采是伟大的,但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多不是自通的东西,来自“挪用”。
如果从宗教的哲学与历史意义讲,帕斯卡尔的思维是地道的佛教徒,他在论述耶稣以及是否真宗教时,若读过释迦摩尼,那会是相当有趣的对比、有益的思考。他之所以在思考方面是天才,正因为他对佛教思维的自通。
这一点在许多章节中大量显现,包括一眼就看出来的道理(悟)、无限与虚无(几重天、刹那与轮回、劫波……)、肉身与精神和它们的中间人(红尘、佛、菩萨与罗汉),等等。他是诚实的思考与观察。但是他的情感偏向于“佛缘”,专注于耶酥,也就是专注于救苦难于红尘中的“下凡”与“超渡”。
或者说,宗教一但进入哲学性质的思考,佛教(印度教)与基督教等教,在外观上存在大量的元素对应,总会使人联想,这是不同地域的人们,按照各自的片面以及情感,在形容那整体。甚至包括道家。
帕斯卡尔的混乱就在于——他用一种出自内心的真诚的信仰,用这份情感激发他与人辩论,与人说教,而且毫不迟疑地进入了“哲学分析与论证”的行列之中,这样就不可避免使整部书中的见解与行文方式产生矛盾。
〈佛家云:着相了。)作者认识到了情感在后面占了上风,这隐秘的情感里有时代与周围的限制,也有与哲学雄辩者的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虚荣——“要有节制,有删节。”这部篇幅不算轻易的草稿,没有成为严谨(无论遵从哪方面的严谨)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
〈思想录〉阅读笔记
靠前的章节中,帕斯卡尔批评蒙田的写作——思维混乱(缺乏宗教虔信),回避贯通的主题,因此形成各篇内容的跳跃,〈蒙田希望以此勾画出自己的物质与精神全貌。〉(帕斯卡尔:蒙田的缺点很明显——谈自己太多)
后面的章节里,帕斯卡尔的“意识流”,至少也勾画出了他在构思(想象)这部书写作时的思维“全貌”。
这是一部具备文物与传纪资料意义的草稿,但算不上能使人足够严肃起来的思考方面典籍。
帕斯卡尔批评蒙田的混乱,在这部书里,他也陷入了同样问题。
对于写作(认真写作)的构思过程的阅读,“有删节”(节制)的写作方式提醒,也与后面的宗教讨论相吻合,这种吻合更体现思维的混乱。
前面他由衷赞扬了自然的写作方式,这种“自然”理解为俗世的比较美的姿态,应该是恰当的。例如他含蓄地否定了戏剧,戏剧在心灵中对情感的希望拔高而造成的世俗迷失。
他的自然行文态度是有,但对于宗教信仰的辩护,太多出自自身的感情,部分遮盖了他的精神(理智)与意志(灵魂的向往姿态)。
他隐蔽地,谈自己太多。
前面他说,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道理,有的人主动或被动地,需要自身或者别人的证明分析过程,才能相信道理。〈这是悟性与技术活的区别,悟道者与哲学家的区别〉显然,在这里,以及后面的关于是否真宗教的思考里,显示出他没有佛经的真正阅读经历,没有从佛教思维里受益,从这一论题也显得客观的全面性严重缺乏。
作者有其时代性,也有其时代的地域限制性。
帕斯卡尔的天才一面也显露无疑,在分析基督、犹太、穆罕墨德那些章节里,说他运用了完全是佛教思维毫不为过,他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上帝的幽晦的必要(显示与蒙蔽的双重属性)、不可明见、确实存在等等言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叔本华与尼采是伟大的,但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多不是自通的东西,来自“挪用”。
如果从宗教的哲学与历史意义讲,帕斯卡尔的思维是地道的佛教徒,他在论述耶稣以及是否真宗教时,若读过释迦摩尼,那会是相当有趣的对比、有益的思考。他之所以在思考方面是天才,正因为他对佛教思维的自通。
这一点在许多章节中大量显现,包括一眼就看出来的道理(悟)、无限与虚无(几重天、刹那与轮回、劫波……)、肉身与精神和它们的中间人(红尘、佛、菩萨与罗汉),等等。他是诚实的思考与观察。但是他的情感偏向于“佛缘”,专注于耶酥,也就是专注于救苦难于红尘中的“下凡”与“超渡”。
或者说,宗教一但进入哲学性质的思考,佛教(印度教)与基督教等教,在外观上存在大量的元素对应,总会使人联想,这是不同地域的人们,按照各自的片面以及情感,在形容那整体。甚至包括道家。
帕斯卡尔的混乱就在于——他用一种出自内心的真诚的信仰,用这份情感激发他与人辩论,与人说教,而且毫不迟疑地进入了“哲学分析与论证”的行列之中,这样就不可避免使整部书中的见解与行文方式产生矛盾。
〈佛家云:着相了。)作者认识到了情感在后面占了上风,这隐秘的情感里有时代与周围的限制,也有与哲学雄辩者的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虚荣——“要有节制,有删节。”这部篇幅不算轻易的草稿,没有成为严谨(无论遵从哪方面的严谨)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读《简·爱》
简·爱背负着自然与社会给她的一切不幸。开始了她的人生,她没有双亲,没有钱财,她是(男人世界中的)弱女子,雪上加霜的是:她不漂亮。她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世人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
世人看到了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不要有太多奢望。然而简·爱不听这一套,她拒绝接受世人给予她的卑微地位。
她要求世人接受她的本来面目,她可能微不足道,但确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一位多么坚强的女性啊!在权势、金钱、爱情的挑战下,她终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正如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我向它屈服。
”虽然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不公。但她从不抱怨,只是非常信任她的上帝,最终上帝派来了罗切斯特先生,给她带来了真正的幸福。
我们是否也要向简·爱学习,不向命运低头呢?有一位同学长得不怎么样,就抱怨老天对她不公平,为什么不给她如花似玉的容貌,从此郁郁寡欢,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最终想不开,自杀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而简·爱呢?从小就被她的表兄欺负,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稍大点的时候,就被关进洛伍德学校,被校长作为邪恶的丑恶典型示众。她倍受人们的歧视,可也顽强地的活下来了。倘若简·爱没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一种对上帝的信任。
她岂不是要死九十六回?
感谢简,感谢她给了我这么多的精神财富;感谢夏洛帝·勃朗特,让我认识了一个不屈的灵魂—简·爱。
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不可以偷懒哦!要认真完成作业!!!。
评论